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颜炼军[1] YAN Lianjun
机构地区:[1]浙江工业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扬子江文学评论》2023年第3期66-71,共6页Yangtze Jiang 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0世纪汉语新诗对希腊神话的化用研究”(项目编号:21BZW140)阶段性成果。
摘 要:“青年”是一个充满现代性意蕴的概念,它是人类“进步”和“未来”的化身。与古典时代的“好古”“尊经”相反,现代社会更多地寄望于“青年”对现有生活的不同意,以及对当下世界的改进与优化。最近这些年文学批评领域的相关讨论,也是基于某种暗含忧虑的期盼:希望有“青年”的力量来打破文学生产和文学认知的闭环和僵局。与“青年”概念相关,在近代以来的汉语文学中,“域外”总是代表新知和现代,求新声于异邦,新文学之“新”,正是得益于来自“异域”的能量,而接引能量者,都是担负了“使命”的“青年”。讨论当代青年诗人的“域外”写作,也需在上述思虑中展开。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