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小平 Yang Xiaoping
机构地区:[1]山东大学犹太教与跨宗教研究中心、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4期54-65,共12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华严法界思想研究”(项目号:22FZJB008)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对中国华严思想的探源有助于我们了解大乘佛教思想在中土传播和受容的整体情况,也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和把握华严宗的成立前史。华严经类的汉译和流布意味着华严思想在中土的生根、发芽,5世纪初整本《华严经》的译出为华严思想的发展提供了系统的理论依据,中国的华严思想家们开始致力于对整本《华严经》的研究和诠释。北魏灵辨的《华严经论》作为现存最早的《华严经》注释书,是现阶段了解早期中国人对《华严经》受容和理解的最直接文献。本文以“法界”思想为切入点,对灵辨《华严经论》及其思想特征进行系统分析。本文认为这些特征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对《华严经》的接受和理解状况,乃至中国华严思想发端阶段面貌的写照,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佛教思想发展的转折和整体走向。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