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外科,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出 处:《实用骨科杂志》2023年第7期614-618,共5页Journal of Practical Orthopaedics
基 金:黑龙江省博士后科研启动基金(LBH-Q21053)。
摘 要: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通常发生在瞬时的高能量损伤机制之后,是中枢神经系统的破坏性事件,常伴有运动和感觉功能的永久缺失[1]。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球有超过100万人因SCI致残[2],并且还在呈上升趋势。中国也有大量的SCI患者,其中北京地区的SCI发病率估计为0.06‰[3],主要原因为跌倒、交通事故和运动相关所致的伤害[4]。SCI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可立即破坏神经组织,并直接损伤血管,导致神经元死亡[5];损伤区域中心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和炎症,进一步导致SCI的加重[5]。已有研究指出,损伤修复中再生的轴突是沿着血管生长的[6],血管再生的异常会延迟损伤组织的再生。因此,探究SCI后病变微环境中的血管反应、促进损伤后血管生成以求改善神经功能,可能是一个用于SCI治疗方向很有前景的靶点。因此,本文就脊髓损伤后局部血管系统的变化和再生及目前使用血管干预修复SCI的尝试作一综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