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潘松圻[1,2] 郭秋雷 邹才能 荆振华[1] 袁铭 何莹 郑何 穆英 杨智 李士祥 周新平[5] 吴松涛[1] 刘翰林 杨峰[3] 韩元佳
机构地区:[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 [2]提高油气采收率全国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 [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资源学院,武汉430074 [4]中国科学院渗流流体力学研究所,北京100083 [5]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西安610100
出 处:《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23年第7期1663-1678,共16页Scientia Sinica(Terrae)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1902151、42172180、41830431、41902144);中国石油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项目(编号:2021DJ1802)资助。
摘 要:中高成熟度页岩油是中国陆相页岩油获得规模突破的最现实领域.中国陆相页岩油存在3个“美中不足”:油质偏重、甜点区偏小、连续分布偏差.在页岩油储层中找准“甜点段”是陆相页岩油高效勘探开发的关键.文章针对鄂尔多斯盆地长7段夹粉砂岩型(Ⅱ类页岩油)与纯页岩型(Ⅲ类页岩油)开展研究,识别出源内容烃层、供烃层和滞烃层三类地层单元,构成源内“页岩油系统”.源内容烃层岩性以粉砂岩为主,容留外部运移来的烃类,孔隙连通率32~57%,孔喉网络连通性较好,构成粉砂岩型甜点段.源内供烃层主要由高TOC含量泥页岩为主,为源内生、排烃主力层段,孔隙连通率28~30%,孔喉网络模型显示三维连通性较好,存在纵向路径向外排烃.源内滞烃层具有较低的TOC含量,以泥页岩自生滞留和接受外部运移烃类为主,孔隙连通率17~42%,孔喉网络连通方向不均一,轻质及低碳数烃倾向优先滞留甚至封闭在小孔中,是泥页岩型甜点段.页岩油在烃源岩内部发生运移、产生组分分馏效应,使源内容烃层和滞烃层相对于供烃层聚集了更多页岩油形成甜点段的过程,称为源内运移.运移路径包括页岩油从泥页岩向粉砂岩夹层、从高TOC泥页岩段向低TOC泥页岩段运移.页岩油源内聚集,表现出“高TOC段生烃、低TOC段滞烃、粉砂岩段容烃、源内多路径运移”的差异富集模式.低TOC泥页岩型层段(TOC含量1~3%)是鄂尔多斯湖相泥页岩段页岩油富集的甜点,聚集更多的中等-短链烃,流动能力较好,经压裂改造后,生产条件可能优于粉砂岩型甜点段,改变了以往参照页岩气在高TOC段寻找甜点段的思路.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8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