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中医药研究概况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丽丽 沈雪 章宪慧 张怡 王蓉[1] 李新梅 水蓉枝 王新斌[1] 

机构地区:[1]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兰州730000

出  处:《湖北中医杂志》2023年第7期63-64,F0003,F0004,共4页Hubei Journal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甘肃省高等学校创新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21A-077);甘肃省中医药科研立项课题(项目编号:GZKP-2020-35)。

摘  要:全球痛经发病率大约有70%[1],现代医学将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与继发性痛经,认为其发病机制主要与前列腺素、子宫位置、血管加压素、精神及基因因素等有关,治疗以缓解疼痛症状为主[2],使用NSAIDs(如芬必得)、口服避孕药、解热镇痛抗炎药,或手术子宫神经阻滞及切除等,副作用较多[3],随月经周期反复用药,对身心造成不良影响,临床使用受限。中医治疗痛经有其独特优势,强调审症求因,审因论治[4],治疗因人而异,标本同治,有效调治痛经患者症状且副作用小[5],远期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 键 词:痛经 寒凝血瘀 病因病机 中医药 治疗 

分 类 号:R271[医药卫生—中医妇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