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方式对不同生长期水稻中Cd迁移转化的影响  

Effects of straw returning on Cd transfer and transformation in rice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石含之 江棋 文典 徐爱平 邓腾灏博 杜瑞英 Shi Hanzhi

机构地区:[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监测技术研究所/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实验室(广州)/农业农村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与评价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重点实验室,广东广州510640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3年第12期202-207,共6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计划(编号:GJFP2019036);广州市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编号:2022010105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基金(编号:202017);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公共监测中心博士启动项目(编号:ZXRC-201903)。

摘  要:我国红壤地区镉污染严重,耕地土壤的安全利用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约有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因此水稻的安全种植意义重大。秸秆还田可以改变土壤中的Cd活性,从而对水稻各生长期不同部位的Cd富集产生影响。基于此,在红壤水稻种植区,采用秸秆根茬、茎秆+根茬等还田方式研究水稻不同生长期各部位的Cd含量,分析稻米与土壤性状及各矿质元素的相关性。结果显示,(1)所有处理的水稻Cd含量均表现为根系>地上部>穗部和稻米,在成熟期,水稻根部Cd向地上部、稻米中转移,根部Cd含量较抽穗期降低,地上部Cd含量达到最高值。(2)稻米Cd含量与土壤总Cd含量、有效态Cd含量无显著相关性,与不同时期水稻中Fe、Mn、Cu等矿质元素含量相关性显著或极显著。(3)在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稻米Cd含量较根茬还田处理低17.5%,同时秸秆全部还田处理下的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最高,表明在此处理下,秸秆分解产生的有机碳的吸附作用大于其分解释放Cd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调控Cd由抽穗期至成熟期的转移,是控制稻米中Cd含量的关键;相较于土壤中的总Cd、有效态Cd含量,稻米中Cd的富集受矿质元素的影响更大。

关 键 词:水稻 生长期  迁移 影响因素 秸秆还田 

分 类 号:S141.4[农业科学—肥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