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炭和聚丙烯酰胺施用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及生态经济效益分析  被引量:1

Effects of biochar and polyacrylamide application on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evaluation of ecological economic benefit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刘昊贶 徐聪 孙丽[2] 朱翰绅 李冠霖 汪吉东[2,3] 张永春 Liu Haokuang

机构地区:[1]江苏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2]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农业农村部江苏耕地保育科学观测站,江苏南京210014 [3]江苏大学农业装备工程学院,江苏镇江212013

出  处:《江苏农业科学》2023年第12期215-222,共8页Jiangsu Agricultural Sciences

基  金: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编号:BE2019378);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资金[编号:CX(21)1009];国家甘薯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编号:CARS-10);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907069)。

摘  要:为探究在黄河故道区中低产田平衡作物生产力、经济效益和生态可持续性的综合改良方案,通过田间试验方法,设置耕作方式、聚丙烯酰胺(PAM)施用、生物炭施用3个因素各2个水平,共8个处理,对作物产量、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土壤团聚体组成、净生态经济效益(NEEB)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生物炭施用分别提高SOC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6.7%~23.3%、1.7%~10.3%和1.74%~5.14%(P<0.05)。每提升1%的大团聚体含量,可提升0.3791 g/kg的SOC;每提升1 g/kg的SOC,可以提升0.1869 t/hm^(2)产量。耕作方式对SOC储量影响显著,相同物料施用下免耕处理的SOC储量、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均高于旋耕处理,但仅施PAM处理对SOC含量、大团聚体含量及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线性回归模型表明,SOC含量分别与大团聚体含量和作物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表明提升土壤团聚性和SOC含量是作物增产的关键因素。免耕条件下,PAM与生物炭配施处理下的SOC含量、产量均为最高,分别为11.95 g/kg和1.11 t/hm 2,且温室气体排放成本为各处理中最低,可作为兼顾作物生产力和生态效益的改良方案,但由于投入成本提高,生物炭与PAM配施措施下的农户经济效益和NEEB较对照均显著降低,因此从粮食安全及生态改善角度考虑,应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以调动农户积极性,促进改良措施落地。

关 键 词:生物炭 聚丙烯酰胺 免耕 有机碳 净生态经济效益 

分 类 号:S158.5[农业科学—土壤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