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东旭[1,2] 闫海丽 李岩华 张俊灵 闫金龙[1] 冯丽云 邬志远 胡丹珠
机构地区:[1]山西农业大学谷子研究所,山西长治046011 [2]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山西太谷030800
出 处:《农业科技通讯》2023年第8期29-33,共5页
基 金: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资金项目(YDZJSX2022C015);山西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项目(2022-07);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基金项目(SBGJXTZX-12)。
摘 要:为了探究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长6794为供试品种,进行了深耕+旋耕+耙耢(T1)、深耕+旋耕(T2)、旋耕2次(T3)、旋耕1次(T4)4种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小麦产量及构成要素、光合特性、生理性状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T1处理的基本苗、最高茎数、成穗数均显著高于T2、T3、T4处理,穗粒数、千粒重显著高于T3、T4处理,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T2和T3处理的产量次之,而T4处理则显著影响小麦的群体和个体发育,产量最低。T1处理在花后7~35 d的旗叶净光合速率(Pn)显著高于T2、T3、T4处理;T1、T2处理在花后21~35 d的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均显著高于T3、T4处理;T1处理在花后0~35 d的植被指数(NDVI)均最高,除花后35 d的NDVI与T2处理间无显著差异外,其他时期的NDVI均显著高于T2、T3、T4处理。综上可知,不同耕作方式下玉米秸秆还田对后茬小麦的生长、产量及光合特性等均有显著的影响。在山西中部麦区,玉米收获后采用深耕+旋耕+耙耢的耕作方式,能够保障后茬小麦出苗整齐,增加小麦群体数量,并显著提高小麦灌浆期的光合能力,延缓叶片衰老,促进穗部发育和籽粒灌浆,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进而获得高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3.3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