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突与融合——川渝地区千手观音造型的嬗变探究  

Conflict and Integration — An Exploration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Qianshou Guanyin Style in the Sichuan Chongqing Region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尤雪娇 You Xuejiao

机构地区:[1]南通大学艺术学院,江苏南通226007

出  处:《艺术科技》2023年第17期44-46,共3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2018年度重庆社科基金项目“川渝地区石窟造像的类别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YBYS158。

摘  要:川渝地区的观音造像遗存较为集中,千手观音是观音较为常见的一种化身,一般观音造像中有10只手臂便可称为千手观音,“千手”具有象征性,其内在含义为守护众生。川渝地区的千手观音造像盛行于唐宋之际,沿袭至明清,主要分布在川东、川南、川北和川西地区。中晚唐战争文化和宋代和平文化的冲突导致千手观音造像呈现不同的造型特征,川渝地区中晚唐千手观音有着军事背景,在造像上偏向精瘦灵动,战士、脚夫借观音像祈求战争胜利、路上平安;宋代盛世背景下的千手观音造像恬淡优雅,富贵者多借以求造福来世;明代千手观音造像庄严崇高,百姓多借以消灾祈福。且这些造像在历史长河中相互重叠、交融,最终融合为一种统一的民族文化形态,具体表现在石刻造像的民族性和多样性上。这种文化的冲突和融合背后共同指向国泰民安的社会意识形态,反观现实社会,国泰民安的社会意识形态依旧发挥作用,它作为精神支柱对国家的安全和发展有积极作用。因此,文章从川渝地区千手观音造像的时代背景出发,从文化的冲突和融合两个角度深入探讨千手观音造型的嬗变,并通过造型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意识形态,最终将目光转向现实社会,讨论千手观音造像背后的意识形态和现实社会意识形态的共性。

关 键 词:千手观音 造型 社会意识形态 

分 类 号:K879.3[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