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和“技术”哪个更让新闻业负责任?——兼论中国新闻实践中对美国“社会责任论”的批判借鉴  

"Ideal"and"Technology":Which One Makes the Journalism Take Social Responsibility?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赵云泽[1] 赵国宁 Zhao Yunze;Zhao Guoning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北京100872

出  处:《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9年第2期58-63,共6页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政治与技术双重动因下的中国网络媒介形态演变机制研究”(15BXW072)。

摘  要:本文回顾了约翰·C.尼罗(John C.Nerone)等学者对长期占领全球新闻业话语制高点的美国“社会责任论”的评判,他们认为“社会责任论”并没有给新闻业真正带来好转,而媒介新技术才让公众的声音真正可以更为广泛的传播。本文梳理了“社会责任论”产生的历史语境与失败的根本原因。在此基础上本文认为中国的传媒业管理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借鉴:首先,当下中国在自媒体成为新闻及意见流传播的重要渠道的情况下,传媒业管理一定要明确责任主体,具有提倡负责任地言论表达的具体措施,否则只会出现无序化、恶俗化的状况。其次,在传媒业的改革中,对资本的“恶”应有充分的警醒。当下社交媒体追求“十万加”、“算法”控制下追求点击率,也使得很多新闻出现反社会责任的现象。对此,我国的传媒业的改革应充分重视资本在传媒业中的运作逻辑,并实施有效监督。再次,充分尊重技术逻辑下的人类进步。技术是凝结工程师意识形态的作品,在创新扩散的过程中由于其具备的严谨的自洽逻辑和独立的运作和语言体系,而使社会产生了客观和中立的认知。因此,我们也可以打开另一条思路,对社会责任的倡导和规范,一方面是靠理想、制度等人为的措施,而另一条路径则是从技术的逻辑出发。在技术的逻辑下带来的演变是无声的强制性,可以抛弃利益纠葛而实现彻底变革,它比单纯的“理想”更加有力,更能抛开因利益、文化、观念等额外因素而产生的争辩。

关 键 词:社会责任论 新媒介技术 理想 

分 类 号:G21[文化科学—新闻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