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林修能 LIN Xiuneng
出 处:《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14-21,共8页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2021年度学习贯彻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2ZDA126)。
摘 要:作为西方与中国近代空想社会主义的开山之作,《乌托邦》与《大同书》对战争的提及并非巧合,莫尔和康有为先后于近代世界历史的浪潮中目睹全新“他者”的浮现以及“他者”与“自我”的矛盾,在现实的触动下深入反思乌托邦思想体系中“乌托邦”与“非乌托邦”之间的空间矛盾。二人都希望消除战争,但是提出了不同的方案,展现出空想社会主义战争观的思想演进。《乌托邦》体现出莫尔对扩张者的规劝,其希望实现小邦善治,但这一思想在世界历史的浪潮中显得缺乏实践性;《大同书》则希望随着世界历史的发展,国界区隔会逐渐消融,各国可以实现联合,走上“大同”的道路。这一战争观流变不仅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体现,更是世界历史发展历程的折射,是现实世界中资本主导的“时间消灭空间”的历史进程在思想上的反映。近代空想社会主义者未能看到消除战争的现实力量,未能对资本主导的全球化趋势做出完整评价,但仍可以启发今人批判性地看待资本的力量,为维护当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启示。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