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 黄宇光[2] 顾小萍 易杰[2] 裴丽坚[2]
机构地区:[1]不详 [2]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 [3]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
出 处:《临床麻醉学杂志》2023年第7期764-771,共8页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基 金:北京协和医院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2022年专科提升计划(2022-PUMCH-B-006);首都卫生发展科研专项项目(首发2018-2-4013);北京协和医院中央高水平医院临床科研专项2022年重点培育计划(2022-PUMCH-C-011)。
摘 要:围术期低体温是指由于围术期非医疗目的导致患者核心体温低于36℃的一种临床现象[1],发生率为7%~90%,可导致诸多不良结局[2-3]。防治围术期低体温已成为加速术后康复(enhanced recovery after surgery,ERAS)的重要环节[4]。自《围手术期患者低体温防治专家共识(2017)》[5]发布以来,麻醉科医师和外科医师对围术期低体温防治做出了积极的努力,但2019—2021年北京部分医院统计结果表明,患者术中低体温发生率仍高达29.9%,主动保温率也仅为26.3%[6],围术期体温管理仍有待进一步加强。2022年,国家麻醉专业质量控制中心已将全身麻醉术中患者体温监测率、术中主动保温率、麻醉手术期间低体温发生率.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77.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