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嘉弘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出 处:《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23年第4期186-194,共9页Marxism & Reality
摘 要:当代晚期古代史学者威克姆与巴纳吉围绕晚期古代社会的性质展开了一场争论。这场争论根源于两位历史学家对马克思生产方式概念的不同理解和使用。威克姆着重从直接生产实践和剩余分配方式的角度来为一个社会的生产方式定性。他由此认为,晚期古代欧洲—地中海社会经历了一个剥削关系相对缓和的时期。威克姆还进一步认为,所有前资本主义社会在直接生产实践和剩余分配方式方面非常接近,都以小农户生产和领主直接剥削为主导。因此,它们可以被涵盖在同一种生产方式之下。他把这种普遍的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称为封建生产方式,并详尽阐述了这种生产方式的内在动力及其局限性。与此相反,巴纳吉认为,晚期古代的农业生产者经历了一个阶级处境恶化的时期。他强调统治阶级对生产者和生产过程的控制与直接经营。因此,巴纳吉明确批评了威克姆的观点。与威克姆的理论出发点不同,巴纳吉主要是基于阶级关系,特别是阶级关系在政治和文化上的表达来阐释其理论。两人之间的这场争论对于我们理解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分类和资本主义起源问题具有借鉴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19.206.2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