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北京社会中佛寺道观的庙户与铺保  被引量:1

On Temple Households(Miaohu)and Shop Guarantors(Pubao)of Buddhist and Taoist Temples in Beijing during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Republican Perio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雪松[1] Zhang Xuesong

机构地区:[1]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

出  处:《世界宗教研究》2023年第7期22-31,共10页Studies in World Religions

基  金: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理论与实践问题研究”(03JZD007)阶段性成果。

摘  要:北京长期作为中国的首都,其地方社会的构成,受到官方政策影响往往更为直接和明显。本文选择官方制度化色彩比较高的“庙户”和“铺保”两种制度及其实践,探讨晚清民国佛道教与北京地方社会的关系。最初少数官庙特有的世袭庙户,在晚清民国与一般民人差别逐渐缩小,特别是民国时期庙户自主择业,庙户制度急剧衰落。而铺保制度与近代商业担保相互融合,使得寺观铺保制度在民国时期普遍化。庙户和铺保制度的消长,说明了佛寺道观与一般的“民庙”差异越来越小,佛寺道观与北京地方社会的关系,呈现出越来越密切的趋势,同时也反映出北京寺庙的会社并不完全以地缘即街坊会社的形式出现,而是较多依靠行业、阶层身份等业缘特征进行整合。

关 键 词:手本 庙户 铺保 北京地方社会 

分 类 号:K26[历史地理—历史学] B947[历史地理—中国史] B957[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