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梁成真[1] 金双侠 LIANG ChengZhen;JIN ShuangXia(Bio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Chinese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Beijing 100081;College of Plant Science&Technology of 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Crop Genetic Improvement,Wuhan 430070)
机构地区:[1]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北京100081 [2]华中农业大学植物科学技术学院/作物遗传改良全国重点实验室,武汉430070
出 处:《中国农业科学》2023年第17期3247-3250,共4页Scientia Agricultura Sinica
基 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72115);中国农业科学院科技创新工程;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基本科研业务费。
摘 要:棉花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天然纤维来源,也是重要的油料和饲料兼用作物,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1-3]。经过近30年的努力,我国基本解决了棉铃虫危害,棉花单产居世界前列,优质进程也明显加快[4]。近年来,草害上升为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危害之一。棉田杂草不仅竞争水分、养分和光照,而且滋生病害和虫害,严重影响棉纤维的产量和品质,给棉花生产带来极大危害[5-6],成为亟待解决的产业问题。1996年全世界第一例转基因耐除草剂大豆GTS40-3-2商业化以来,耐除草剂作物在玉米、大豆和棉花等作物中得到广泛的应用[7]。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