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壮医灸法补泻异同及壮医药线点灸补泻探略  被引量:1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林丽珍 张云 蓝毓营 陈震 吴姣漫 覃骊兰 

机构地区:[1]广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南宁530000 [2]广西中医药大学壮医药学院,南宁530000 [3]广西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南宁530000

出  处:《环球中医药》2023年第9期1808-1810,共3页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基  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2017YFC1703903);广西重点研发项目(桂科AB17195017);广西中医药大学“桂派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资助项目(2022V002)。

摘  要:中医灸法与壮医灸法都属于中医学的外治灸法,都是通过点燃灸物,刺激机体相应部位,以达到祛除邪气、扶助正气效果,从而实现治疗疾病的目的。两者在对疾病的认识与诊疗上有一定的相似性:中医与壮医均认为疾病的发生是正邪斗争的过程,中医以虚实辨证作为判断邪盛正衰的方法,邪胜为实,正损为虚;壮医仅有阴阳辨证,阴阳偏盛为邪进,阴阳偏衰为正损。中医灸法的补法为较长的施灸时间及较温和的火力,泻法为较短的施灸时间及猛烈的火力;相比之下,壮医灸法补泻手法鲜见。壮医药线点灸疗法是将经过壮药提取液浸泡过的苎麻线点燃后,根据“以轻对轻,以重对重”的手法原则对病人施治。笔者探讨中壮医灸法补泻之异同,认为壮医药线点灸在运用中有补泻手法的体现:轻手法为泻法,重手法为补法;轻手法治疗轻症状,与中医灸法的泻法治疗实证相似;重手法治疗较重症状,与中医灸法补法治疗虚证相似。

关 键 词:中医灸法 壮医灸法 壮医药线点灸 艾灸 补泻 轻重手法 取穴原则 疾病认识 

分 类 号:R245.8[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