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淼[1,2] 王淮仟 Wang Miao;Wang Huaiqian
机构地区:[1]吉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吉林大学中国道路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协同创新中心
出 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与研究》2023年第3期60-66,共7页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Marxist Theory
基 金: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式现代化视阈下共同富裕思想研究”(项目号:2023C15);吉林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马克思现代性批判视阈下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项目号:SKX2022046)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阐述常会引导我们指向“社会关系总和”并付之以“人的本质具有社会性”的解读。但是,倘若这一解读是在“人的本质”与“社会性”的外在统一中得出的,那么这无疑错失了马克思阐述这一问题的深意,并再度退回到费尔巴哈在直观的哲学范式中外在地赋予人的本质以社会性的抽象人本学语境之中。在马克思早期从事理论研究时,他以“生命活动”作为人的真正本质对这种抽象人本学进行了解构,从而确证了现实的人的本质与社会性的内在同一。这种内在同一,一方面体现为始源性的同一,即人的生命活动在双重维度上蕴含着的社会性;另一方面体现为历史性的同一,即在生命活动视域下不断纵向展开的“社会关系总和”。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5.163.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