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针疗法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玉洁 赵晓峰[2] 

机构地区:[1]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 [2]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特需针灸科、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天津300381

出  处:《实用中医药杂志》2023年第9期1908-1912,共5页Journal of Practic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摘  要:火针又称“燔针”、“焠刺”、“烧针”,是通过烧红特殊针具针体,按一定刺法迅速刺入人体选定部位,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的针刺方法[1]。其具有数千年的发展历史,首载于《黄帝内经》,早期医家认为其仅具有温经散寒止痛作用,适用于寒证、痹证及筋骨疾病,而禁用于热证;发展至明清时期,火针应用逐渐突破热证禁忌,增加以热引热、补虚泻实功效,并拓展应用于内、外、妇、儿及五官科疾病。

关 键 词:五官科疾病 温经散寒 止痛作用 针刺方法 补虚泻实 火针 针具 针体 

分 类 号:R245.316[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