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旋转角度对兔颈动脉斑块形成后血流动力学及VCAM-1、ICAM-1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陈辉 袁钰 蒋涛 

机构地区:[1]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推拿科,安徽合肥230061

出  处:《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年第19期4824-4828,共5页Chinese Journal of Gerontology

基  金:“十四五”省级中医优势特色专科项目(皖中医药服务秘[2021]71号);安徽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重大项目(2021efylc05);安徽省名中医及基层名中医工作室建设项目(中发展[2020]10号)。

摘  要:目的 探讨不同角度的颈椎旋转治疗手法对兔颈动脉斑块形成后血流动力学及单核细胞趋化蛋白(MCP)-1、血管细胞黏附因子(VCAM)-1、细胞间黏附因子(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用雄性3月龄新西兰兔40只,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只)、模型组(5只)、颈椎旋转90°组(A组,10只)、颈椎旋转105°组(B组,10只)、颈椎旋转120°组(C组,10只)。选用颈内动脉(ICA)内皮拉伤联合高脂饲料喂养法构建ICA斑块形成动物模型。造模8 w后选用颈动脉彩超检验模型是否制备成功。剔除造模失败的家兔后,A、B、C组家兔进行颈椎旋转手法治疗。比较各组家兔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颈总动脉形态及黏附因子水平。结果 造模后,共6只造模失败。其余家兔经彩超示管腔狭窄,管壁普遍增厚。与对照组相比,血流动力学方面,造模后各组的血液黏滞度显著升高而血流剪切力显著下降(P<0.05),各组的炎性因子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A、B、C组白细胞介素(IL)-6、IL-1β、MCP-1水平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同时Masson染色结果显示各组家兔的斑块胶原含量/斑块面积比值下降,VCAM-1、ICAM-1水平均显著升高,实验组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而经颈椎旋转手法治疗后,实验组的血液黏滞度和血流剪切力均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炎性因子水平下降,斑块胶原含量/斑块面积比值升高,同时随着旋转角度增加,血液黏滞度增加而血流剪切力下降,炎性因子、黏附因子水平升高,斑块胶原含量/斑块面积比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颈椎旋转手法可能通过调节炎性反应和黏附因子水平等途径改善颈动脉斑块,但随着颈椎旋转角度增加,可能降低手法的治疗效果。

关 键 词:动脉粥样硬化 颈椎旋转 MASSON染色 颈内动脉 血流动力学 炎症反应 

分 类 号:R543.5[医药卫生—心血管疾病]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