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1×10^(6)患者体外受精方式及临床结局分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何韶坚 梁爱芬 郑炼俊 赖放颖 谢章平 卢耀明 张娜平 

机构地区:[1]东莞康华医院,广东东莞523080

出  处:《医师在线》2023年第10期18-22,共5页Journal of Doctors Online

摘  要:目的探讨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TPMSC)<1×10^(6)患者体外受精方式的选择及临床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373对行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术(IVF-ET)夫妇的临床资料,将TPMSC<1×10^(6)的周期纳入研究,根据体外受精方式分为两组:A组行IVF短时受精联合补救性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Re-ICSI),B组行卵细胞胞质内单精子注射(ICSI),比较两组的临床结局。A组根据TPMSC(×10^(6))分为4个区间亚组:>0.9~1为A1组;>0.6~≤0.9为A2组;>0.3~≤0.6为A3组;≤0.3为A4组。结果①体外受精方式比较,B组正常受精率、可利用胚胎率高于A组(P<0.05);B组与A组的总受精率、卵裂率、完全受精失败或低受精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A组TPMSC不同区间亚组的受精失败率比较,各区间亚组的原发不孕受精失败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继发不孕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3、A4组的受精失败率显著高于A1、A2组。③A3、A4组TPMSC≤0.6×10^(6)区间段受精结局结果显示,正常受精结局周期的TPMSC、A级精子百分比高于受精失败结局周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种受精结局的精子正常形态率、不孕年限、男方年龄、女方年龄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①TPMSC<1×10^(6)的重度少精子症、弱精子症患者,可选择IVF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e-ICSI方式;TPMSC≤0.6×10^(6)的患者,当达到加精数量及前向运动精子以A级精子(37℃时速度>25μm/s)为主,结合精液形态和相关功能检查及女方生育史等因素,可优选IVF短时受精联合早期Re-ICSI方式。②IVF短时受精方式结合早期Re-ICSI技术可以更好地避免受精失败的情况,与ICSI受精方式的临床结局相似。

关 键 词:体外受精 TPMSC 少精子症 弱精子症 IVF/ICSI 

分 类 号:R71[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