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论视域下的简·坎皮恩电影“作者性”探析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郑一笑 

机构地区:[1]英国爱丁堡大学

出  处:《剧影月报》2023年第5期9-10,共2页Drama and Film Journal

摘  要:“作者论”始于20世纪50年代法国新浪潮时期弗朗索瓦·特吕弗和安德烈·巴赞等人在法国电影杂志《电影手册》上的争论,支持一种更个人的电影和导演,强调导演在电影制作中作为作者的权威性。美国影评人安德鲁·萨里斯则基于法国作者论进行了系统性的完善与批评,提出了“三个同心圆”的电影作者标准和前提,即分别是“技术能力”“可辨识的个人风格”和“内在意义”。而另一位美国的影评家宝琳·凯尔则发出了不同的声音,对作者论进行质疑。首先,安德烈·萨里斯认为“作者论的第一个前提是导演作为价值标准的技术能力”,被可视化为三个同心圆的最外层,是导演身份的最基本的前提。

关 键 词:安德烈·巴赞 电影制作 特吕弗 影评人 法国新浪潮 作者论 电影杂志 弗朗索瓦 

分 类 号:J90[艺术—电影电视艺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