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亮 程金华[1,2] CHEN Liang;CHENG Jinhua
机构地区:[1]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2]上海交通大学中国法与社会研究院
出 处:《中国法律评论》2023年第5期165-181,共17页China Law Review
摘 要:国内智慧法院建设提出“数智化审判管理”的要求,旨在利用大数据技术科学测算法官的审判工作量,但实践中未达到理想的技术效果,甚至诱发了价值导向的异化风险。究其原因,当前审判工作量测算实践主要采用“办案—权重”模式,系直接照搬一般管理学意义上的事前测算与形式测算思维,而忽视了数智司法场景之特殊性。经反思可知,审判工作量测算的认知逻辑需要转向事后测算,对应的行动逻辑也需嬗变为实质测算:一方面,工作量的测算对象应是实质的决策过程,包括司法审理中的决策获取工作,以及司法裁判中的决策释放工作;另一方面,工作量的测算手段也应是实质的参数算法,即围绕两类决策工作的有效时间与有效信息,分别进行参数记录、清洗及统计操作。因此,理想的审判工作量测算可被归纳为“决策—参数”模式,其在实践中需考虑数据基础设施与法官智识隐私的保障问题,并需设置测算结果运用的合理框架,从而方能达成数智技术与司法价值之有机协调。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