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杭州市拱墅区人民中西医结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杭州310004 [2]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康复医学科,浙江杭州310014
出 处:《大医生》2023年第21期84-86,共3页Doctor
基 金:杭州市下城区医药卫生科技项目(编号:B201905)。
摘 要:目的 探讨张力平衡针法对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的治疗作用,以期为该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于杭州市拱墅区人民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治疗的61例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纳入研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31例,采用张力平衡针法治疗)和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痉挛情况、运动功能、神经功能指标[中枢神经特异性蛋白(S100-β)、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血管内皮功能指标[一氧化氮(NO)、血栓素B2(TXB2)及6-酮-前列腺素F1α(6-keto-PGF1α)]水平及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结果 研究组患者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改良Ashworth评分量表(MAS)评分总体优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痉挛指数(CSI)评分均降低,且研究组降低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量表(FMA)评分均升高,且研究组升高幅度大于对照组(P<0.05)。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S100-β、NSE、TXB2、CRP、TNF-α及IL-6水平均更低,NO、6-keto-PGF1α水平均更高,且观察组上述神经功能指标、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及炎症因子水平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常规针刺方法比较,在脑卒中后痉挛性瘫痪患者中应用张力平衡针法的效果较好,可改善患者的肢体痉挛程度,提高运动功能,减轻炎症反应,值得临床应用。
分 类 号:R246.6[医药卫生—针灸推拿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222.2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