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秦腔与秦腔考辩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王正强 

机构地区:[1]甘肃省戏剧家协会

出  处:《西部文艺研究》2023年第5期148-152,共5页Western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摘  要:西秦腔和秦腔,虽系同名,实则异户,前者是宋元甘肃“兰州影”皮影小戏发展的继续,后者则是“弦索”(高腔)流于北部陕西,人歌之为秦腔(昆梆)的一脉传承,二者本属两个不同的独立剧种。但由于名称相似,长期被人们混为一谈甚至视为同体。这便给人们造成诸多悬疑和迷惘。学界又各以自己信仰的说法排斥不信仰说法偏执一词而争论不休。就这样,热心的戏曲史学家们,从清乾嘉直到今天,前前后后争论了两个多世纪,断断续续相持了二百多年。然而,古老且又淳朴的甘肃西秦腔,迄今依然是个尚无确切定论的学术悬案,这对我国戏曲史学研究造成了重重迷障。特别是每当涉及梆子声腔剧种形成和发展问题时,甘肃西秦腔便成了既不可不论又不可深论的一大困扰,以致一直影响着对它历史价值的评判和戏剧地位的认同。有鉴于此,本文就西秦腔和秦腔的历史根脉、地域归属、声腔体制及历史性差别等作一系统考辩。

关 键 词:秦腔 西秦腔 历史根脉 地域归属 声腔体制 

分 类 号:J825[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