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土化的信仰与图像:飞来峰第68龛的布袋弥勒与十八罗汉造像  被引量:2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 

机构地区:[1]四川大学艺术学院 [2]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出  处:《美术大观》2023年第9期96-109,共14页Art Panorama

摘  要:开凿于南宋的飞来峰第68龛布袋和尚像及其胁侍十八罗汉提供了一个极佳的展现中国人如何使印度佛教及其艺术本土化之例。从中国文献的记载可知布袋是如何从一位地方性的禅僧发展成为受中国人普遍信仰的弥勒化身的,展示了中国僧俗对佛教神话的创造过程。飞来峰第68龛的布袋像反映了该类图像在从宋代至明清时期的发展历史长河中所处的中间环节。作为未来佛弥勒的胁侍,十八罗汉则是中国人在十六罗汉的基础上增加了两位形成的。第68龛十八罗汉的这种既分小组又统一协调的组合特征显示了十八罗汉在从单体的彼此无关联到彼此关联的统一构图发展的中间环节,而这种统一的彼此联系的构图趋势又与中国僧俗创造的十八罗汉与其他众罗汉居住在浙江天台山的信仰有关。

关 键 词:佛教艺术 飞来峰 布袋和尚 十八罗汉 南宋 

分 类 号:K879.3[历史地理—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K245[历史地理—历史学] B948[哲学宗教—宗教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