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翟勇[1] Zhai Yong
机构地区:[1]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国家语委丝路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福建泉州362000
出 处:《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6期127-137,共11页Journal of Fuzho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基 金:福建社科基金一般项目“社会转型视域下近代闽台诗学演进研究(1821—1923)”(FJ2021B087)。
摘 要: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闽中诗人林则徐、刘家谋等人重拾杜诗沉郁之风,创作了一批反映现实的诗歌。然而战争结束后,西湖社、南社等闽中青春力量梦想重塑晋安风雅荣光,不自觉地走上了“七子”唐诗的老路。面对“七子”唐诗空疏绮靡的现状,同、光之际,以陈书、叶大庄等人为代表的闽中在地诗人援浙派清幽刻削以救,杨万里、范成大等与唐诗风韵一脉相承的宋诗人也被纳入了学习对象,奠定了“同光体”闽派的基调,但随着相关诗人的出仕,对闽中诗坛影响不大。甚至光、宣时期,随着诗钟的繁盛,闽中诗人诗歌创作动力也逐渐减弱,在地诗人与出仕诗人之间的割裂现象更加明显,以至于直到民国初年已成诗坛名宿的陈衍回归闽中,“同光体”诗风才在闽中开花结果。因此,近代闽中地域诗学史的取材还要关注在“宗宋”叙述主线下被遮蔽的在地诗人诗学活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