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杨明辉 Yang Minghui
出 处:《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3期87-94,共8页Journal of Yunnan Institute of Socialism
基 金:云南省2019年度社科基金项目《国民政府时期云南保甲制度与基层政权演变研究》(YB2019042)。
摘 要:保甲制度在中国封建王朝时期扮演着统治阶级管理基层民众的重要角色,它位于政权层级架构的最底部,也是国家政权与民众接触最为密切的环节。其雏形可追溯到西周的“乡里制度”,而在秦朝商鞅变法时期,已经拥有了近代保甲制度的实质。北宋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使保甲制度正式确立并得到广泛实施。然而,历朝历代在推行保甲制度过程中,时常受到诸如战乱、社会动荡、民族纷争、自然灾害、经济发展、人口流动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导致该制度时断时续,而其功能也各有侧重。国民政府时期,“保甲”成为了“反共剿共”的手段。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保甲制度被正式废止。制度的产生与制定者和执行者的意志紧密相连,而作为政治制度的保甲制度更是如此,进一步梳理保甲制度的产生、演变过程,对于研究中国基层政治管理具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6.221.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