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张逸文
机构地区:[1]清华大学人文学院
出 处:《文艺评论》2023年第6期56-66,共11页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文心雕龙》汇释及百年‘龙学’学案”(项目编号:17ZDA253)阶段性成果;中国人民大学“明德青年学者计划”项目“中国古代文论基本观念研究——以其内在问题及当代意义为中心”(项目编号:13XNJ038)阶段性成果。
摘 要:“物感说”对魏晋南北朝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心物交感效应”与“心物对应结构”分别是“物感说”的哲学基础与理论内核。“心物对应结构”旨在建立起一种以“季节情感”为中心的情景关系。在“心物对应结构”的规约下,古代诗文呈现出“正面物感”与“反面物感”两种样貌。然而,“心物对应结构”并不稳定,文学创作的过程其实分为审美情感获得的隐性创作与审美情感唤起的显性创作两个阶段,“物感说”试图以后者涵盖前者,这使得“反面物感”的文学实践成为可能。入唐之后,“兴象说”与“意境说”逐渐取代“物感说”成为指导新型文学创作的理论,并在美学理想层面构建出更为丰富的心物关系,导致“心物对应结构”的解体与“反面物感”的大量出现。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