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陈阳 Chen Yang
机构地区:[1]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 [2]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
出 处:《天津社会科学》2023年第6期149-161,共13页Tianjin Social Science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语言文化史视野下的民国时期民众识字运动研究”(项目号:22BZS121)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明清以降的古音学者以“体用之辨”的眼光看待四声,将其视作天然古音掺杂后世人为元素后愈行愈下的退化表现。而随着西方语言观传入中国,中国知识分子开始追求言文一致的文字拼音化改革,四声在新的知识范式下获得重视。尽管有部分学者提出了废除注音字母中四声符号的意见,不过主流的国语运动最终把四声确定为具有中国特性的代表元素。国语派知识分子提出国语罗马字方案,要求在新式中国拼音文字上用专门字母标识四声。这一做法在1930年代遭到左翼文化人的反对。左翼文字改革者提出拉丁化新文字方案,要求废除拼音文字字形中的四声。然而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语言民族主义的诉求占据上风,拉丁化派也开始向国语派的立场靠拢。中国语言文字改革者最终回到了民国初年注音符号的立场。近代中国文字拼音化思潮中四声存废论争呈现出学理背后不同政治文化在文字场域的复杂竞争样态。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