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代秀松[1] 张杨西贝[1] 叶龙飞 卢红信 王晓盼[1] 陈笑天[1] 吴敏[1] Dai Xiusong;Zhang-Yang Xibei;Ye Longfei;Lu Hongxin;Wang Xiaopan;Chen Xiaotian;Wu Min(Department of Orthopaedics,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Bengbu Medical College,Bengbu 233004,China)
机构地区:[1]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蚌埠233004
出 处:《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2023年第12期829-832,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Anatomy and Clinics
基 金:蚌埠医学院自然科学重点项目(2021byzd134)。
摘 要:目的对比分析诱导膜技术和骨搬运技术治疗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21年1月—2022年6月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创伤性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患者36例,其中男28例、女8例,年龄24~64(49.8±14.1)岁,骨缺损长度为4.1~10.5(6.8±1.8)cm。根据患者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2组:采用膜诱导技术治疗者23例纳入诱导膜组,采用骨搬运技术治疗者13例纳入骨搬运组。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以及二期手术术后X线摄片次数、骨折愈合时间、骨愈合质量、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术后以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疼痛程度。结果2组患者性别、年龄、骨缺损长度与部位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二期手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182.7±30.8)d和(271.4±63.1)d,术后X线摄片次数分别为(10.0±4.6)次和(14.2±3.7)次,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69、2.83,P值均<0.05)。诱导膜组和骨搬运组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骨愈合质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1、3天2组患者伤口与骨折部位疼痛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第7天,诱导膜组患者Ⅰ、Ⅱ、Ⅲ度疼痛分别为17、4、2例,优于骨搬运组的4、7、2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P=0.021)。2组患者术后1个月治疗满意度均为100%,其中诱导膜组十分满意21例、满意2例,骨搬运组分别为7例和6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56,P=0.002)。结论相比于骨搬运法,采用诱导膜技术治疗下肢长骨大段骨缺损,可以有效缩短患者骨愈合时间,提高骨愈合质量,缓解术后疼痛。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