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雅舟 陆王妤佳 张丁睿 Li Yazhou;Lu Wangyujia;Zhang Dingrui
机构地区:[1]扬州大学,江苏扬州225009
出 处:《艺术科技》2024年第2期12-14,共3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基 金:2023年度扬州大学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灾难文学中的英雄形象”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311117159Y。
摘 要:目的:第一,梳理界定相关概念范围,提供灾难文学研究新视角。文章从“人”这一元素入手,提供了一个基于人的行为模式及心理机制的研究角度。第二,从更广阔的社会心理学领域阐释灾难文学的内在逻辑。第三,灾难文学将意识灾害转变为灾害意识,将非理性的感知转化为理性的思考与感性的认知。在一定程度上也启发了读者思考生命的意义,对青少年生命意识的塑造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第四,发掘灾难下民族精神的闪现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方法:通过明确灾难文学的相关定义,梳理古今灾难文学,并与其他题材作比较得出结论。结果:提高了灾难中媒体与大众对受难者的关注度,构建了受难者的英雄形象,完善了灾难文学的叙事伦理与社会功能,提升了灾难文学的审美价值。同时立足于当代青年的危机、生命意识淡薄,学校对灾难文学不够重视的现实情况,以灾难文学的特殊性构建受难英雄的形象,加强生命教育,并拓宽灾难文学的理解空间,增强其对读者尤其是青少年的感染力,激发灾难文学的活力。结论:文章以灾难文学的英雄形象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灾难文学的研究和反思,构建受难者英雄形象,提升灾难文学审美价值,并据此开展生命教育,增强现代青少年的生命意识,灾难下的民族精神及灾难文学的疗愈作用具有深远的社会意义。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