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 处:《中国书画》2023年第11期9-14,共6页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
基 金: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美术的当代复兴研究》(21ZD23)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比德”与“移情”审美心理比较研究》(KYCX22_2284)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一、儒家“比德”的内涵尽管“比德”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但真正确立“比德”理论的人,还是孔子。《论语·雍也》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很显然,水、山本是不包含任何道德倾向的自然事物,孔子通过水、山的外在形态特征,将之与人的道德内涵和品质相联系。知者则以水的“动”这一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之与自身明察事物的这一品质(“知”)相匹配,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乐”)。“仁”者以“山”的稳定形态而与之匹配,同样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这表明“知仁”与“山水”相匹配关系乃是审美之“乐”产生的基础^([2])。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7.18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