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花鸟画的审美寓意和表现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姜宏敏 樊波[1]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

出  处:《中国书画》2023年第11期9-14,共6页Chinese Painting & Calligraphy

基  金: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重大项目《中国传统美术的当代复兴研究》(21ZD23)阶段性研究成果;2022年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项目《“比德”与“移情”审美心理比较研究》(KYCX22_2284)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一、儒家“比德”的内涵尽管“比德”思想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但真正确立“比德”理论的人,还是孔子。《论语·雍也》载:“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1])很显然,水、山本是不包含任何道德倾向的自然事物,孔子通过水、山的外在形态特征,将之与人的道德内涵和品质相联系。知者则以水的“动”这一特征,通过联想和想象将之与自身明察事物的这一品质(“知”)相匹配,从而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乐”)。“仁”者以“山”的稳定形态而与之匹配,同样产生相应的审美愉悦。这表明“知仁”与“山水”相匹配关系乃是审美之“乐”产生的基础^([2])。

关 键 词:仁者乐山 审美愉悦 道德内涵 道德倾向 比德 知者乐水 中国花鸟画 联想和想象 

分 类 号:J212[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