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机构地区:[1]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
出 处:《中国疼痛医学杂志》2024年第2期81-84,共4页Chinese Journal of Pain Medicine
摘 要:靶向肌肉神经重建(targeted muscle reinnervation,TMR)技术是一种预防或减轻残肢痛的干预措施。与早期TMR相比,伤后较长时间TMR的效果较差。由于在TMR中控制断端神经疼痛缓解的机制尚不清楚,所以该研究使用了一个临床前模型作为机制研究的平台。在保留性神经损伤(spared nerve injury,SNI)之后,大鼠接受TMR、单纯神经瘤切除术或损伤部位的假手术。干预措施在SNI后立即或延迟(3或12周)进行。疼痛行为通过对机械刺激(针、vonFrey和动态刷)和冷热刺激(丙酮和辐射热)的敏感性来衡量。SNI对所有机械刺激和寒冷产生超敏反应,并且在假手术后持续存在。SNI时行TMR可阻止大鼠疼痛行为的发生,3周后行TMR可使大鼠疼痛行为恢复至基础水平。相比之下,SNI术后3周行神经瘤切除术较TMR对痛觉过敏的改善更明显,但在术后12周时无明显效果。此模型中,在伤后3周内进行TMR可以减轻神经切断引起的疼痛表型,伤后12周延迟TMR未能缓解疼痛行为。该研究重现了截肢手术的临床经验,证明该模型用于研究TMR镇痛机制的有效性。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23.128.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