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李家丽 Li Jiali
出 处:《大庆社会科学》2024年第1期42-47,共6页Daqing Social Sciences
摘 要:感性作为哲学发展史上基础性的范畴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感性范畴在费尔巴哈哲学中从认识论领域转向了本体论领域,感性本体论成为费尔巴哈批判神学和理性的支点。马克思在费尔巴哈思想的基础上,用批判的方法将感性从直观的抽象确定为实践的活动。从此,感性被纳入实践论中讨论。在实践哲学中,感性指的是现实的个人的活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新时代中国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安全感和获得感的提升离不开人民群众的感性能力,探究感性范畴的实践转向,有利于启示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实践路径。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37.15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