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4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龚燕 方碧兰[1] 居淑瑜 朱琳[1] 

机构地区:[1]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浙江杭州310006

出  处:《中国妇幼保健》2024年第3期543-547,共5页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Care of China

摘  要:目的 分析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18年5月—2023年5月在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根据病发结果将其中30例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下肢深静脉血栓组,66例未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作为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收集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采用ROC曲线评价hs-CRP、FIB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因素分析显示,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与出血部位、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高脂血症、白蛋白、收缩压及舒张压无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年龄、BMI、静脉置管、血糖、感染、尿酸、卧床时间及血钙有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BMI、静脉置管、血糖、感染、尿酸、卧床时间及血钙为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OR=10.444、4.341、5.686、4.943、12.367、7.057、3.857及5.371,均P<0.05)。下肢深静脉血栓组患者hs-CRP、FIB表达水平[(11.32±2.11)mg/L、(5.85±2.13)g/L]均高于非下肢深静脉血栓组[(8.65±1.07)mg/L、(4.16±1.75)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546、3.798,均P<0.05)。ROC曲线显示,联合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高于hs-CRP、FIB单项检测(P<0.05)。结论 年龄、BMI、静脉置管、血糖、感染、尿酸、卧床时间及血钙与围绝经期脑出血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关,血清hs-CRP、FIB联合检测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测价值较高。

关 键 词:围绝经期脑出血 下肢深静脉血栓 危险因素 超敏C-反应蛋白 纤维蛋白原 预测价值 

分 类 号:R711[医药卫生—妇产科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