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益部耆旧传》到《三国志》:陈寿的“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  

From“Biography of Yibu Elderly and Respected Indiriduals” to“Records of the Three Kingdoms” : Chen Shou's Construction of“World” and the Compilation of the Genealogy of Three Kingdoms Literature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熊明 Xiong Ming

机构地区:[1]中国海洋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山东青岛266100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2期150-160,共11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古代杂传叙录、整理与研究”(20&ZD267);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汉魏六朝杂传叙录”(19YJA751045)阶段性成果。

摘  要:从泰始五年(269)任巴西郡中正开始,直至太康三年(282)授长广太守,陈寿担任佐著作郎和著作郎达十余年。十余年中,陈寿不仅得以遍阅国家藏书和各种实录、档案,也通过从《益部耆旧传》的编纂到《诸葛亮集》的编纂,实现了史学观念与视域的转变,走出“益部”与“地方”,建构起了适应新的统一王朝的天下观,并最终通过《三国志》精心的体例设计表达出来。《三国志》于《魏书》中以《王卫二刘传》专录文学人物,成为《三国志》中事实上的《文苑传》,而于《蜀书》《吴书》中则不立文学人物专传,仅以随文指点的方式书写蜀、吴文学,呈现蜀、吴文学概貌。《三国志》以此方式整理三国文学谱系,建构出以曹魏邺下文学为主,蜀、吴文学为补充的三国文学格局。这一格局既客观反映了三国文学的历史实际,又与《三国志》宏观的“天下”体系相符合。其杰出之处体现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方面:一是对邺下文学主流地位的承认和谱系的准确建构,二是对蜀、吴文学成就的客观判断和准确书写。对“益部”或者蜀汉在其“天下”与“三国”体系中的客观定位,是陈寿完成《三国志》“天下”建构与三国文学谱系整理的重要基础,而陈寿走出“益部”、完成从“我者”到“他者”身份的转变无疑是其中的关键。

关 键 词:《益部耆旧传》 《三国志》 “地方”与“天下” 文学谱系 

分 类 号:I206.2[文学—中国文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