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出 处:《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12期171-177,共7页Journal of Southwest Minzu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全国高等院校古籍整理研究工作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清代文人结社丛考”(0845);国际中文教育研究课题一般项目“英译中国古典文学作品选集海外传播问题研究”(23YH67C)阶段性成果。
摘 要:东西方早期哲学将日光或烛光作为喻体,日月星辰光辉普照、运行有常的特点,进入文学批评中指代经典作品的道德与文采。宋人以李、杜诗歌“高”与“幽”的特点解释韩愈“光焰万丈长”的比喻。与之对比,严羽提出“透彻玲珑”的观照、书写模式更倾向于王、孟诗直接呈现外界景物与内心感发过程的风格。“光焰”之喻在明清感兴诗学拓展、深化,明人如许学夷将“光焰”分为内外两种,对应李、杜诗歌的天才与人力之别,也指情感外扬与潜气内转两种写法。清人如王夫之通过杜甫诗中偶然兴会式抒情,提出“现量发光”,承续“直寻”的诗学传统。此外,“烛光”也作为读者与作者“神会”的媒介,出现在诗集序跋书写中。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40.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