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林草治沙模式对盐碱沙地沉积物粒度特征的影响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Forest and Grass and Desertification Control Models on the Grain-size Characteristics of Sediment in Saline-alkali Sand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瑜[1] 徐子棋 陈光明 张志军 杨献坤[1] 崔斌[1] 王大中[1] 芦贵君[1] ZHANG Yu;XU Ziqi;CHEN Guangming

机构地区:[1]吉林省水土保持科学研究院,吉林长春130033

出  处:《中国水土保持》2024年第3期29-33,共5页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in China

基  金:长春市科技局项目(21ZGM07);吉林省财政厅基本科研经费项目(吉林省西部固沙植物种选择与植被配置研究与示范,吉林省西部平缓沙地地力提升及植被构建技术体系研究)。

摘  要:为探究吉林省西部盐碱沙地不同林草措施的防风固沙效果,以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mongolica)+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沙打旺(Astragalus laxmannii)(模式1)和樟子松+蒙桑(Morus mongolica)+沙打旺(模式2)两种治沙模式为研究对象开展野外试验,分析其植被恢复状况和沉积物粒度特征,结果表明:(1)模式1和模式2的乔灌草生长状况良好,第4年木本存活率达到74.0%~88.0%,总覆盖度分别达到86.6%和76.5%,具有较好的植被改善作用;(2)模式1、模式2均能够改变沉积物粒度特征,减少黏粒、粉粒、极细砂的风蚀量,且模式1的作用优于模式2;(3)该区域1.17~<157.90μm为环境敏感细组分,157.90~<630.50μm为环境敏感粗组分;(4)两种林草治沙模式均能够显著改变盐碱沙地下垫面风动力条件,削弱风蚀作用,使风蚀带走的细组分减少,且模式1的改善效果优于模式2。综上,模式1和模式2均对吉林省西部风蚀沉积特征有显著影响,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效益,适宜在半干旱区沙地推广。

关 键 词:林草治沙模式 樟子松 沙棘 蒙桑 风沙沉积物 粒度特征 盐碱沙地 吉林省 

分 类 号:S157.9[农业科学—土壤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