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宋建丽
出 处:《理论探讨》2024年第2期126-132,共7页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数字帝国主义批判与国际数字治理中的中国话语权研究”(23&ZD014)。
摘 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时代正经历着直接物质生产向智识生产的转变,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地介入人类生产生活,并对人类生产生活进行全方位塑造,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的意义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时代话题。一方面,人工智能使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中“解放”出来,这一光明前景为未来的人类生活带来无穷想象;另一方面,全球资本主义体系中广泛存在的劳动的自主性悖论、时间性悖论、意义悖论等同样表明: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并非一个不证自明的命题,在人工智能的解放前景与不确定未来之间存在日渐增长的鸿沟。马克思的“一般智力”概念为西方左翼学者反思人工智能时代的劳动新形态提供了可分析的概念工具。同样,回答人工智能时代是否会带来劳动解放,或者说带来何种意义上的劳动解放,需要我们再次回到马克思的“一般智力”范畴,对人工智能之于劳动解放的意义予以多重维度的思考。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B089.1[哲学宗教—哲学理论] F045.9[经济管理—政治经济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