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唐宇
机构地区:[1]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重庆400031 [2]北京大学政党研究中心,北京100081
出 处:《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74-98,共25页Journal of Gansu Administration Institute
基 金:2021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一般项目“比较政党视阈下后发国家强化国家能力路径研究”(21FZZB016)。
摘 要:国家现代化的核心进程表现为国家能力的集聚和发展。在初始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各后发展国家的能力强弱及增减态势却愈趋明显分殊。不同于欧美国家的发展经验,这些国家大多依循“以党建政”的逻辑进路。政党是建构现代国家的主导力量,政党政治构成与之国家能力生长路径相契合的分析视角。本文认为,各国相异的政党起源模式集中反映了旧共同体中诸多历史性要素的组合情状,衍生出政党社会动员强度和政党体制耦合性程度这两个关键变量,通过合力形塑社会控制形态而使国家能力产生差异。在此过程中,主导型政党的社会动员强度关系到对传统精英的规制和对大众意识的引导,主要作用于新国家能力的自主性维度;此后构建的政党体制是塑造新生精英凝聚力和规范大众政治参与的制度化载体,其耦合性程度对国家能力的有效性维度产生持久影响。对菲律宾、韩国、印度、越南四国的比较分析验证了上述作用机制的适用性,有利于深化对合成式国家能力概念内容及其在后发展国家演生机理的认识。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