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王泽龙[1] Wang Zelong
机构地区:[1]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出 处:《文学评论》2024年第2期169-177,共9页Literary Review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新诗传播接受文献集成、研究及数据库建设(1917-1949)”(16ZDA24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现代诗歌历史书写的基本格局没有大的改变。现代诗歌史观直接影响了现代诗歌历史的书写,现代诗史的革命论、阶级论、现代性的观念化和一元论,从不同角度揭示了现代诗歌历史本质的某些特征,却不同程度地偏离了现代诗歌的丰富历史生态。按照社团、流派建构诗歌历史的观念与方法,把规律性、共同性的总结作为历史阐释的路径,却大大遮蔽了流派群体中个体的差异性、独特性,也造成了对社团流派之外大量优秀诗人的疏漏。政治性与文学性的纠葛形成了现代诗史书写中固化的意识形态论与“纯文学论”的对立倾向;在历史品格、思想内涵、审美属性的复杂性关联中,应该看到左翼诗歌中另一种“政治化的审美”,探究革命诗学的另类文学史意义。体现史诗性特质的长篇叙事诗书写的单薄,是现代文学史经典意识的一种缺位。应改变抒情短诗的单向格局,推动新诗走向宏阔与深远。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