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凌菲霞 Ling Feixia
机构地区:[1]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现代化研究所 [2]中山大学哲学系暨实践哲学研究中心
出 处:《哲学动态》2024年第2期31-41,共11页Philosophical Trends
基 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思想史视域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人民至上价值研究”(编号20AZD004);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全球现代化史的哲学考察——从理论与实践的关系看”(编号23JD720004)的阶段性成果。
摘 要:马克思中学时期的哲学世界观突出地反映在他的中学德语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即围绕择业问题表达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宗教观。学界关于此文引发了一些争议性话题,包括该文与唯物史观的关系,以及该文所体现的马克思早期思想来源和发展问题。将该文与马克思同班同学的论文进行对比,是学界尚未注意到的考察路径,是对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和马克思传记学研究的必要补充。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来源或习得主要体现在他与同班同学论文的相同之处,即相似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观点、类似的理性人生观和为人类谋福利的价值观,这说明他们都吸收了中学教育所传授的知识和观点。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发展和创新则体现在其论文的与众不同之处,一是在习得的基础上,他对社会条件的制约性、人的选择、自我决定等人生问题的理解比其他同学更宽泛、更深刻;二是他关于个人完美与人类幸福之间关系的理解新颖且独特;三是他更强调“神”的影响,很可能是虔诚的自然神论者。马克思当时的哲学世界观与后来的唯物史观是内涵不同的思想形态,所以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并无唯物史观的萌芽。
分 类 号:B0-0[哲学宗教—马克思主义哲学]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18.116.27.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