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设计》编辑部
机构地区:[1]不详
出 处:《设计》2024年第5期I0003-I0003,共1页Design
摘 要:在数字化、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设计早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形式与功能的结合,而是更多地融入了人的情感与体验。情感化设计,作为一种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正逐渐在设计领域占据重要地位。它强调设计应触动人心,引发共鸣,使产品不仅仅是满足基本需求的工具,更是能够带来愉悦体验、激发情感共鸣的艺术品。情感化设计的理论基础源于认知心理学、人机交互学等多个学科。其中,唐纳德·A·诺曼在其著作《情感化设计》中提出的三个设计层次—本能层、行为层、反思层,为情感化设计提供了有力的理论支撑。本能层设计关注产品的外观和初步感受,行为层设计注重产品的功能性和易用性,而反思层设计则强调产品引发的深层次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这三个层次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情感化设计的完整框架。在实践中,情感化设计的应用广泛而深入。以智能手机为例,其界面设计不仅要考虑用户操作的便捷性,更要注重色彩、图标、动画等元素的运用,以营造舒适、愉悦的使用体验。通过精心设计的交互流程,手机能够在用户完成任务的同时,带来情感上的满足和愉悦。
关 键 词:情感共鸣 认知心理学 智能手机 人机交互 界面设计 形式与功能 情感化设计 设计层次
分 类 号:TB472[一般工业技术—工业设计]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6.135.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