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于平[1] 谢雯雯 Yu Ping;Xie Wenwen
机构地区:[1]南京艺术学院舞蹈学院,江苏南京210013 [2]上海戏剧学院舞蹈学院,上海200040
出 处:《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2024年第1期162-174,共13页Journal of Nanjing Arts Institute:Music & Performance
基 金: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西部项目“新疆舞蹈创作与表演研究(1949—2019)”(项目批准号:21EE206)阶段性研究成果。
摘 要:20世纪90年代,舞蹈学界开展了“全国民族舞蹈创作研讨”,对于“民族舞蹈”的创作研讨,迄今为止,它是“空前绝后”的。在这次“研讨会”之后,作为“作品形态”的少数民族的民间舞“晚会”创作开始发力了。其中,门文元创作的土家族的《土里巴人》以“编织一种文化,推出一个民族”的理念,将“作品形态”的中国民间舞创作、特别是少数民族舞蹈创作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进入21世纪,杨丽萍再爆“华彩”,她创作的《云南映象》《藏谜》《云南的响声》“三部曲”,成为21世纪头十年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高耸的丰碑。在《云南的响声》的创作过程中,杨丽萍“鼓励演员们在保持地方、民族特色的同时不必拘泥于固有的原生态”,这正是原生态民间舞得以自然传承、发展的精义所在,是对舞蹈学者傅兆先所谓“创又保”式民间舞发展理念的实践性呈现,也是中国民间舞作品形态之“创作的意识”的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216.73.21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