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规则说明:AND代表“并且”;OR代表“或者”;NOT代表“不包含”;(注意必须大写,运算符两边需空一格)
检 索 范 例 :范例一: (K=图书馆学 OR K=情报学) AND A=范并思 范例二: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 AND (U=C++ OR U=Basic) NOT M=Visual
作 者: 马千里(译) Chiara BORTOLOTTO;MA Qianli
机构地区:[1]法国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当代人类学多学科研究所,法国巴黎75006 [2]扬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扬州225127
出 处:《南宁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年第2期28-43,共16页Journal of Nanning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基 金:法国国家科研署(I'Agence nationale de la recherche)课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地方化的摩擦:全球治理下的遗产生产”(Unesco frictions:heritage-making across global governance,ANR-14-ACHN-0006-01)。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引入,促使人们反思持久性(pérennité)和本真性(authenticité)等文化遗产体系中的原则与概念。非遗体系本身带来了诸多影响,例如将遗产确认中的本真性标准移出非遗体系。即使该遗产体系想尽力摆脱“本真性”这样遭到批评的概念,但这样的概念依然存在于一些专家的表述中,同时也被一些文化事务工作者以不同的方式使用。一方面,“本真性”概念被作为确认遗产的标准,对该概念的策略性利用在当今社会,包括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实施中都越来越得到重视;另一方面,将“本真性”从遗产话语中移除使得人们能够理解传统遗产机制的质变,而该概念来自传统遗产话语体系中对遗产“原型”的保存。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载入数据...
正在链接到云南高校图书馆文献保障联盟下载...
云南高校图书馆联盟文献共享服务平台 版权所有©
您的IP:3.149.249.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