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的勘灾机制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出  处:《新华文摘》2024年第7期164-164,共1页

摘  要:孙语圣在《地域文化研究》2024年第1期撰文指出,灾情勘察是个持续的过程,是划分灾害等级和分配灾区物资的依据。勘灾的主要内容包括实地勘察灾区面积、稼禾损失程度、灾民生死流离情况、待救灾民数量、房屋牲畜损失情形、疫病流行情状、灾害等次、居民生活等,由履勘人员亲赴灾区,按预先设计的路线图逐日调查,并与灾区各地官府、绅董等座谈交流,形成勘灾报告。勘灾过程充满艰险与困难,也是勘灾者思考灾害原因和提供对策建议的过程。勘灾的效率取决于决策者的权衡,与社会的财力、社会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清代的勘灾程序已较为成形,民国时期更彰显近代化的元素。

关 键 词:疫病流行 预先设计 灾害原因 勘灾 对策建议 灾害等级 地域文化研究 损失程度 

分 类 号:R181[医药卫生—流行病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