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后期徽州基层治理与社会秩序变迁  

Changes in Grassroots Governance and Social Order in Huizhou during the Later Stage of the Anti-Japanese War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徐松如 XU Songru

机构地区:[1]上海师范大学中国近代社会研究中心,上海200234

出  处:《甘肃社会科学》2024年第2期89-100,共12页Gansu Social Sciences

基  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抗战时期徽州的基层权力与民间社会”(17YJCZH204)。

摘  要:抗战时期,徽州成为孤悬在江南地区唯一且完整的国统区,不仅维持了内部的稳定状态,还积极支援全国抗战。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表面上所见更为复杂。随着抗战胜利的临近,国民政府为巩固政权合法性采取了限制社会参与和加大资源抽取的策略。徽州等内陆地区现代化程度低,主要依赖手工业和小规模商业,缺乏大型产业,难以承受沉重的公债和税收负担。当国家对资源的抽取超出社会承受能力,对民间力量造成较大的侵害时,双方之间产生激烈的矛盾,有时甚至难以弥合。徽州地区稳定的社会秩序背后潜伏着巨大的危机。国民政府在徽州的战时治理实践可被视为其在战时大后方社会治理上的缩影。随着国民政府基层治理能力逐渐削弱,乡村基层治理体系难以有效维护乡村的社会秩序,民众对政权的信任和支持也逐渐减弱。这样一个渐渐失去民众支持的政权在接下来的解放战争中迅速崩溃成为不可避免的结局。

关 键 词:抗战后期 徽州 基层治理 社会秩序 社会变迁 

分 类 号:K265[历史地理—历史学] K29[历史地理—中国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