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地方戏曲移植改编的创新机制及其意义——以福建莆仙戏为例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丽娟 王晓平[2] 

机构地区:[1]莆田学院 [2]同济大学

出  处:《戏剧文学》2024年第3期11-20,共10页

基  金:福建省高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基础理论研究项目“莆仙戏剧种交流史研究”(FJ2023MGCA045);莆田学院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项目“莆仙戏交流史”(2023016)阶段性成果。

摘  要:移植改编是地方戏曲发展的重要方式。具有深厚历史渊源的福建莆仙戏拥有全国首屈一指的传统剧目资源,在当代移植改编潮流中居于领先地位。以其为典型个案进行研究,可以总结地方戏曲移植改编的基本机制即原剧种的初次改编、二度创作定型和再度创作适应。机制上的创新体现在再度创作中或融入新的舞台理解,进行音乐唱腔的调整,在演唱上谱曲制韵,在表演上融会贯通,合理增添特色科介表演;也体现在创新表达地方文化元素,即在消化剧本内核的基础上,实现新的舞台理解。这种创新的意义在于:改编后使剧目获得新的审美理解,提升审美阈值,使剧本克服时空壁垒,发挥普适的审美情趣和思想价值。移植改编既是地方戏向外传播的重要表现,也使得原作走向经典化。这一阐发对于总结促进地方传统戏曲发展的深层机制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 键 词:地方戏曲 莆仙戏 移植改编 创新机制 对外传播 

分 类 号:J825[艺术—戏剧戏曲]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