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公园的“非公共性”--以北京市公园为例  

The Non-public Nature of Modern Parks-A Case Study of Parks in Beijing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张忠 ZHANG Zhong

机构地区:[1]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28

出  处:《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4年第5期51-56,共6页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基  金: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近代中国礼制变革与国家治理研究”(22BZS095)。

摘  要:作为公共空间的近代北京市公园,并不存在理想型的开放和平等,而是呈现着转型时代社会生活的多元化和过渡性。形式上完全开放的近代公园并不是能够自由进出的场所,只不过由对身份等级的限制变成了对经济条件的制约;各阶层自觉不自觉地依照自己的社会身份、文化背景、兴趣爱好等,参与体会各自的公共空间;在标榜现代生活的公园内,仍然存在着由明显的传统伦理观念确立的性别偏见。这种公共空间中的“非公共性”是我们认识中国社会近代化历程的重要窗口。

关 键 词:近代 北京 公园 公共性 

分 类 号:K26[历史地理—历史学]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