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印象派作品中离散性表现的成因探析  

An Analysis of the Causes of Discrepancy in New Impressionist Works

在线阅读下载全文

作  者:杜若飞 Du Ruofei

机构地区:[1]京都工艺纤维大学,日本京都606-8585 [2]中原工学院计算机学院,河南郑州450007

出  处:《艺术科技》2024年第9期35-40,共6页Ar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摘  要:目的:新印象派作品和数字成像有着相似的画面组织形式,点彩表现的笔触与像素一样作为最基础的离散单元构成整个画面。这一离散风格的历史成因在既往的图像学研究中往往侧重分析画家创作的个人动机与绘画史的前后关联,尚未关注画家的科学技术背景如何间接促成点彩风格的诞生。文章旨在通过数字技术脉络分析这一表现风格的历史成因。方法:文章从符号学和谱系学的角度探究新印象派作品背后的离散性成因。首先通过引入表象、失真的探讨,区分新印象派作品中信息学和符号学的两个维度;同时从符号角度分析离散表现的视觉性成因;最后从视觉性成因出发,探究从学院派到印象派再到新印象派的风格转变中,笔触作为一种媒介逐渐离散化的历史性原因。结果:在“学院派—印象派—新印象派”的转变过程中,承载信息的媒介逐渐离散化,其原因有三:第一,离散性媒介直接作用在人的身体层面,当时的人们逐渐意识到视觉的复杂性,用零散的笔触构建画面,迎合了这种认识;第二,创作者对表象的认识加深,同时其创作观念受用数字表示世界万物的毕达哥拉斯主义的影响;第三,技术的进步也为这种媒介的诞生提供了支撑,得益于化工化的颜料生产技术和标准化的生产工艺技术,工业化的颜料生产直接参与到新印象派的创作中。结论:在传统的图像学分析之外,谱系学视角强调促成离散性媒介诞生的权力和知识背景,从考察结果可以看出,新印象派中离散化表现的历史成因分别在于生理、意识及社会生产三个方面,确实存在数字化的脉络。

关 键 词:新印象派 离散 表象 失真 谱系学 

分 类 号:J206[艺术—美术]

 

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参考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耦合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二级引证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同被引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期刊文献:

正在载入数据...

相关的主题
相关的作者对象
相关的机构对象